中产阶级在教育上别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以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欢迎来到蘑菇教育官网!
24小时全国免费热线

400-004-6613

首页 / 干货分享 / 中产阶级在教育上别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以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中产阶级在教育上别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以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到底是谁在试图强化阶层固化了吧?就是这些中产阶级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啊......

JD.jpg


我上篇文章《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原本是在微博上随口和网友们聊教育问题,后来顺嘴就说,给大家写篇文章总结一下吧。说完我就后悔了,拖了一两个月才不得不写好。结果没有想到微博上发出来几天就有好几百万的阅读量,几年不更新的个人公众号上也有大几万人看,感觉火得莫名其妙。但是更加莫名其妙的,是有无数人骂我支持阶层固化。


这就太冤了,我还支持阶层固化?那些骂我的人,我看你才是支持阶层固化,你全家都支持阶层固化!显然这些人根本都没有看完我的文章。而如果是看完了还骂我,那就是根本就没有看懂我那掰开了揉碎了呕心沥血地为大家、尤其是为各位中产阶级父母写的大几千字。我当然非常清楚“太长不看”将会是我这篇文章和我其它所有长文章的共同结局。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可是但凡有一个人愿意看、有一个人能从中获益、有一个人能够提出有意义的反馈,那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那我就再来谈一谈吧。也想过把这篇文章写精简一点,或者是把长文拆成几篇发出来。后来一想,写作的最初动力本来就是因为疫情期间给闲的,最重要的是我自己高兴,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吧。还想听听理论分析趋势探讨的请看第一部分,急吼吼地想要看攻略怎么教育孩子的请直接跳去看第二部分。


一.麻烦中产阶级不要一提教育就说什么阶层固化


1.到底什么才是阶层固化?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个词为什么在中文世界如此流行,还望方家有以教我。大概的意思好像大家都知道,可是严格的学术阐述也并没有看到太多,大多数把这个词挂在嘴上的人都完全是乱用。而在英文学术界,比较常用的词是Social Mobility,可以直接译为社会流动性。社会阶层固化,可能对应的是英文中的Social Immobility吧。我更喜欢英文的说法,因为“流动”嘛,只要流动起来,那就不是固化。


语言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往往会给人带来很多暗示。看“流动”你就会很清醒地知道,往上流动和往下流动那就都是流动;而如果你只盯着“固化”看,往往就容易自我暗示,仿佛说如果我不能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我的孩子不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个阶层就固化了。

理智一点吧!想要做到阶层不固化很简单,有人上、有人下,流动起来就是了。每一个人,一定要跳出只为自己个体考虑的狭隘思路,从整体国民利益上、从政策定位上、从历史趋势上真正地思考。这样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属于更有可能往上走,还是更有可能往下走的一个群体。这样才能明白,现行和将来可能的政策下,自己所在的群体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并且才有可能,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前提下,找出有意义并可执行的应对之策。


2.你是什么阶层?


上一篇文章,提过一个在学术上毫不严谨、但是在现实操作中非常简单明了的阶层判断依据:第一是义务教育阶段交学费都有点犹豫,整天想着让孩子早点辍学打工补贴家用的普通人家;第二是整天嚷嚷着补课贵补课难,但实际上只要有机会,补起课来不计代价,一门心思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大学,以改变家庭阶层家族命运的中产阶级;第三就是无所谓政策怎么样,反正教育是自己玩自己的套路,根本不会和别人产生真正竞争的有钱人家。


我当然知道这个标准当中,所谓的“中产阶级”还可以被分为很多层。但是无论是从教育方面可调动的资源量级来说,或是从子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来说,还是他们对于教育政策的反应和诉求来说,这一个群体的各个层级都有最大的共性,所以放在一起其实反而可以建立更准确的论述模型。而这篇文章的主要受众也就是这个群体。不管你是否承认,也不管你自我定位如何,只要符合上面这个标准,你就是教育方面的“中产阶级”。


一旦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很多焦虑就知道了根源,也就知道了可能的解决之道。因为这个阶层,实在是占社会总人数太少太少了。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不可能用来主要覆盖少数的人群,更何况这个人群还那么难伺候,要求又那么多那么高,教育方面的投入产出比又那么低。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中产阶级主要是靠自己,不可能靠政府,因为你绝对不可能是政府救济的对象。


3.教育减负政策才真正有助于打破阶层固化。


中产阶级梦想中的打破阶层固化,其实是想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通过教育挤到全国最顶层的那1%,甚至是1‰当中去。这个太难了!无论是哪一条路径,都极度困难,无论政府是不是帮助你中产阶级,困难程度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梦想永远只有极小概率能够被实现。所以为什么要把有限的资源来帮助中产阶级圆梦呢?


而与此同时,只要心态放平,最底层的人要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和经济地位向上流动,往往只要两三代人就可以完成。哪怕你现在来自农村,家贫如洗父母都是文盲,只要完成义务教育,第一代可能当个富士康的工人或者是顺丰的快递员,第二代或许可以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第三代以数辈人的积累,成为中产阶级或者是Upper Middle Class完全是可行的。所以作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当然要减负了,因为当然要照顾最广大的人群,要照顾最底层的人群,要增加他们向上流动的可能性。现在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只占人群当中一小部分的中产阶级,老是幻想着通过子女的教育来一步登天,这个当然没可能。


还有人说,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只能到富士康当工人吗?振振有词问出这样的问题,对现实的感知力是如此之差,你一定是中产阶级了!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富士康工人是随随便便都能做的吗?你知道国家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富士康工人,得付出多大代价吗?你知道要是全中国所有农村人都有资格有能力当富士康工人,这个国家得有多强大吗?如果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太难,很多真正的穷苦人家孩子因为难度读不出来,连初中都不能毕业,他根本没有机会走上富士康的流水生产线。


再说了,保证底层人民有做富士康工人的可能,并不是说让底层人民只能做富士康工人。有能力当然可以继续往上,无论是工作还是读书,只是政策首先要有一个兜底的思维。只要我们看一下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的故事,就知道她是如何从一个来自农村初中毕业的富士康打工妹,用20年的时间变成数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流动性!而中产阶级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那叫什么社会流动,那叫家有喜事好不好?


真的,中产阶级家庭不要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不要整天再想着如何再阶层跃升、防止阶层滑落了,一定要有这个自觉。国家担心的是真正的底层,担心的是他们这个人群阶层滑落,因为再滑落,真的是没有饭吃了;而国家希望的是最底层的阶级跃升,一旦有一个通过考入名校改变自己命运的底层家庭学生,该会给多少人带来无穷的希望和勇气。


中产阶级觉得你不跃升阶层就固化了?不是的,你阶层滑落也是打破了阶层固化啊。也有人质问给穷人机会我能理解和接受,但是有钱人难道就一直有钱吗?为什么吃亏的都是我们中产阶级?倒也不是不可以期待有钱人家阶层滑落。不过有钱人家的阶层滑落,和孩子们的教育就没关系了,实在要说有关系,有钱人的滑落主要还是靠孩子们读完书去创业,然后一不小心把家底都亏完了。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清晰而痛苦地发现,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如果孩子还是总能考上北大清华,这才是真真正正的阶层固化啊!所以北大清华毕业的家长孩子有很大可能考不上北大清华,这才是真真正正有助于阶层流动的啊!你是不是又要问那个问题,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就是你自我定位、个人感受和政策目标、全民利益之间的冲突了。


4.中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三大误判。


大多数中产阶级,都误以为自己是普通人,从而这个国家应该照顾自己。大多数中产阶级,都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进一步跃升。而大多数时候,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父母,也都无比盲目而自信地认为,只要教育部不减负,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是胜出的那一个。事实上这三个常见判断都是错的。


第一、你要是不愿让孩子去当富士康的工人,你就根本不是普通人家。你就是中产阶级,国家不会照顾你的,死心吧。反复说了,教育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一样是有限的。国家想要照顾的是真正的普通人、最底层的人、不减负就有可能失学辍学的人。资源的分配不是比谁嗓门大,中产阶级在社交媒体上嚷嚷得再凶,政策的最优先级也绝对不是这个群体。以前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明白了吗?就是因为我说得这么直接,才被那么多人骂,但我就是那个戳破皇帝的新衣骗局的孩子啊朋友们!只要你还还在满嘴说着什么“北大清华985和211”的,你就不是普通人家!不要假装自己是穷人普通人了,也不要假装自己是关心穷人普通人了,你关心的只有你自己!当像我这样真正从穷困的农村走出来的,告诉大家说中产阶级要自立自强,把更多资源和机会留给社会底层的时候,却反而被攻击,说我要加强阶层固化。请大家注意逻辑好吗?如果不敢面对现实,又何以解决问题呢?


第二,中产阶级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历史窗口期已经过了。在北京和上海我都见到很多人,可能是和我一样,从小地方普通人家,靠着读书留在了大城市。这是时代的红利,是命运的馈赠,不要总以为理所当然。这个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开口就说:“我也没有多大的奢望,但是我的孩子总不能比我差吧。”对不起,一代更比一代强从来都不是历史的必然。过去几十年的中国,靠读书、靠胆子大、靠自己也根本说不清楚的运气,仅仅一代人就能够改变自己家族的命运和所属社会阶层的,在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是极其罕见的。以前没有,以后也大概率都不会再有了。什么教育改变命运,那是对社会最底层说的。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够读完初中,有机会到富士康就有截然不同的就业选择和人生方向,万一去了大学更加是改变命运。而你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你作为一个至少大学学历以上的知识分子,孩子的教育再好,有可能会带来一点点的回报,但是再也不可能像你当初一样从根本上改变家族的命运了。所以不要再有思维的惯性。建国前后很多年,当兵还是最好的逆天改命之道;后来则是如果能成为工人,整个家族的命运可能都会为之改写;当然最近的几十年,读书是最好的进身之阶。可是现在谁还会打破头抢着去当兵去当工人吗?不会的!那你就应该想一想,可能读书的回报也未必再是和之前一样的了吧?


第三、中产阶级、尤其是学霸出身的中产阶级,可能对自己的智商遗传有着极端的自信,对基因传递的方式有着莫名的误解。你是学霸,你是大学生,你是什么985没错,可是你怎么保证学校负担加重之后,你的孩子仍然是班上最优秀的那一批,会是将来最有可能考上好大学的那一个呢?你不就是在暗暗地想,自己的智商能够完美地通过基因传递到孩子身上吗?问题是,就连这么隐秘的想法都不见得能成为现实。首先基因的传递是没有那么稳定的,其次除了先天的智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家庭教育,最后更要知道学霸之上还有学霸,有钱人之上有更有钱的人。课程难到一定级别,中产阶级的孩子不一定是更受益,很可能是更受损的。现在减负不让补课,你基因和家庭资源摆在那儿,孩子还可能是中上水平,万一增加难度又可以疯狂补课,孩子搞不好成绩更差。因为拼智商拼不过超级真学霸,比资源比不过真正顶尖的阶层。各位傲慢的中产阶级父母,尤其是那些知识分子家庭,请清醒一点扪心自问,现在减负了,你都整天操心孩子的学习,回头真的不减负,往死里教死里学,你这孩子真的一定100%会是受益者吗?还有家长说,现在因为减负学得容易,区分度不够大,所以我孩子的学习优势体现不出来。这个,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现在容易,所以其他真正学霸学神相对你孩子的学习优势,也还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呢?朋友,你听说过军备竞赛吗?减负之后你孩子都不是第一梯队的,如果不减负你孩子反而能排前面了?相信这一点的家长们,以你这样的逻辑能力,就算完美遗传了,孩子应该也不会是顶尖学霸啊。


5.识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常见话术。


尽管我刚刚分析过,如果没有减负,作为个体这样家庭的孩子未必受益,但是作为群体,从概率上说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其实很多人也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想方设法在增强自己孩子成功的概率。经常听到大家一边在骂学校现在减负之后教得太简单,一边在骂现在学校教得少不补课根本跟不上。既然教得简单就不用补课啊,既然教得少就不可能跟不上啊。你到底是在抱怨什么呢?别再自相矛盾了。其实这种自相矛盾,恰恰暴露了中产阶级的潜意识,就是不希望学校减负,因为这样就没有办法甩开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办法超越低学历家庭的孩子了。而同时,如果学校不减负教得非常难,会把最有钱最国际化最有教育资源调动能力的那些家庭,都逼着退出竞争去走国际化教育的道路。那么这样一来,剩下来的,中产阶级的高学历家庭的孩子当然就是最有竞争力的。


现在你可以看明白到底是谁在试图强化阶层固化了吧?就是这些中产阶级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啊。他们企图用钱来进行补课的军备竞赛以扼杀来自底层家庭的竞争,用耗时低效而繁重无聊的题海战术来阻吓来自顶层家庭的竞争。他们希望比他们没钱没资格的家庭不敢跟他们争,而比他们有钱有资源的家庭不愿意和他们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多么聪明!更进一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无休止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言,试图裹挟国家的政策,在教育方面专为这一小撮人来服务。


他们为了凸显自己主张的正当性,还煞费苦心地发明了一个新的包装方法,美其名曰是为了国家的精英教育。这个其实就不劳中产阶级费心了,我看到的不是这些家长心系天下,我看到的是中产阶级的傲慢和幻觉,仿佛国家不替你孩子的教育花钱,这个国家就没精英了一样。现在国家的教育政策是义务教育阶段降低难度,政府资源来托底;而在大学教育阶段,通过扩招来增加人才的基数。这样双管齐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之下,既保证了合格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又满足了社会对受过基本训练的工程师等本科级别人才的需求。如此一来,精英的涌现,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谓精英,是不能够有意识的地培养出来的。给国民以平等而充分的各级教育机会,结合中国全世界第一的制造产业和消费市场,伴随着中国GDP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历史进程,是真人才自然会冒出来。不是说你中产阶级考不上清华北大,这个国家就没有精英了。


所以中产阶级在教育方面之所以无比焦虑,之所以如此本能地强烈反对国家的教育减负政策,本质上就是为自己打算,而且基于如此大的误判误解误读基础之上,甚至建立了一套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在有意识地影响舆论,而另外大多数人甚至都已经被这样的理论所自我欺骗而深信不疑了,但是很可惜,政策制定者心里清楚得很,并不买这个账。当然不论是谁,为自己或者为自己所属的阶层打算,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没有错的,只是我想说你这样的算盘,从大方向上完全是打错了。还是让我来告诉你,该怎么真正为自己打算,怎么真正能为孩子的教育出力吧。


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别慌!老法师我本人来给大家讲一讲。


任何政策的讨论不要看个体也不要看个例。说得残酷一点,你自己的个人感受,无论是如何大悲大喜,在政策讨论层面毫无意义。政策讨论只能基于宏观标准,要看整体的利益分配,要回应整个的社会诉求,是不因你的个人好恶而转移的。骂我的读者很多都质问我,这样的政策下那我该怎么办?我的孩子该怎么办?我们全家的命运该怎么办?


对不起,理性专业的政策制定者,是不会也绝对不应该在意这一点的。所谓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好有限的资源来惠及最大的群体。当然历史的进程也好,政策的制定也好,时代的洪流之下,一定会有一些群体和个人处在最尴尬的境地。可是历史的趋势浩浩荡荡,不以个人的诉求和意志为改变。


指出问题就是为了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希望各位中产阶级家长,尤其是那些名校毕业对孩子期望很高的家长们,不要再讳疾忌医了,直面惨淡的人生吧!我也在想大家为什么对我上一篇文章有那么大的敌意,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试图站在政策制定者的立场上进行解读(甚至都不是为之辩护)。行吧!这篇文章最后这个部分,我就认认真真站在中产阶级(尤其是那些以为自己是普通人家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上。虽说我不是政策制定者,对于上面这几个问题,倒是可以作为一个20年的教育行业从业者,在这里给大家指点几条明路。


1.放下不切实际的奢望,收获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前半部分的分析,大家能够接受血淋淋的现实:第一,教育的回报已经不足够高了,犯不着为之搞得全家鸡飞狗跳的;第二,就算是想像中教育的潜在回报,仍然让你动心,在教育普及的现在,也不是说父母鸡血孩子成绩就一定会好的。所以教育从几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投资品,变成了如今这个时代的消费品。很多家长其实根本不是重视教育,也完全不是真正爱孩子,其实就是把孩子当一个工具,试图通过教育实现心中的小算盘。可惜这个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有些家长可以说是被自己幻想中的教育回报冲昏了头脑,硬逼着孩子在自己盲目选定的错误道路上一路狂奔。


真的爱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平庸,而当家长真正放下不切实际的奢望,你会发现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会比一个名校毕业而心态不健康的孩子,在这个时代有更大的意义。而更好的有可能,就是当家长真正放下执念,让孩子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在教育和求学道路上有更大的成就。现在反正义务教育阶段都减负了,就算孩子一路垫底,等到什么时候孩子突然明白过来,其实有那么一年左右的时间也都能赶得上了,因为课程难度确实是不大。


万一一直没明白过来呢,那不就简单了嘛,说明这孩子真不是读书这块料啊。可是你要知道,现在这个社会读书的回报是降低了,但其他行业的回报可是大大增加了。社会多元化,干什么都有可能成功,不一定要挤在读书这一条路上的。不是说让你孩子不读书去当网红直播,而是有可能孩子不整天补课,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写写网络文章或者拍拍小视频就有影响力了,或者是大专毕业开个小饭馆结果大受好评,甚至是没考上大学但是自己开始写程序一不小心就成功了,这些可都比一个什么985垫底的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的事业有前景多了。


不要再说你支持不支持教育减负的政策了,政策就是政策,不是你支不支持就有用的。在教育减负势在必行的时代大环境下,你必须顺势而为,帮助和指导孩子找到最大的空间,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因为自己无谓的焦虑,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最后孩子也没学出来,亲子关系又非常糟糕,鸡飞蛋打,一无所获。家长实在要焦虑,麻烦也等到高中阶段再说好吗?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不但减的是孩子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减的家长的心理负担。但是家长非要和大势对抗,让自己反而更加着急慌忙,寝食难安的,这又能怪得谁来。


2.自己带自己教,家庭教育才是真正重要的教育。


义务教育就是低保,义务教育指的不是教育部有义务帮你家孩子上大学,是家长有义务让孩子接受基本教育。很多人和我纠缠这个概念,表示根本不能接受,其实也不用和我争,翻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就知道了。饼就是这么大一块,教育部也不能变出花来,不可能说你拿低保还要求国家给你保证三室一厅配进口家具带两个车位的。以前所有资源都在体制内,想让老师们怎样就怎样,现在市场经济,教育在中国虽然还远远没有市场化,但是义务教育本质上就是政府在用钱来买老师的服务保证最基本的国民教育,国家实在是没那么多钱了。家长说那怎么办,我家孩子就是好学,他就是想多学东西,我就是不想减负。其实那也简单。


减负是禁止学校教,不是禁止家长教,更加不是禁止学生学。减负是指学校减负,因为都要让学校教的话,政府没钱了,那学费加一倍你能接受吗?加10倍呢?就算你能接受,大多数人是没法接受的,所以政策不会鼓励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帮一小部分人搞教育军备竞赛。但是你实在想让孩子学,想让你孩子早学多学、学难学深,当父母的可以自己上啊!每次说到这里,就有人会条件反射地跳出来说,可是我们没时间!我们没经验!我们当父母的不是老师不懂教学!


别激动,听我说。差不四十年前,我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那小学没毕业一辈子只会种地的爸妈,就已经把他们认识的所有汉字和知道的所有数学知识都教会给我了,从此这辈子我都没让他们在学习为我操过心。所以每当有人哭诉说没时间没精力没经验教孩子,我都只能沉默,并且保持礼貌的微笑,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有空不妨把我半文盲的爸妈给他们介绍认识一下。你真重视孩子教育你就自己上。你自己都不上,难道还指望靠上网抱怨几句就能让国家帮你上吗?


想想华人的孩子在美国是怎么通过教育来跃升阶层的吧。有一个段子说的就是“没有孩子在柜台写作业的中餐馆不是正宗的中餐馆”。很多华人作为新移民去到美国,只能开餐馆为生,没有任何的社会资源,也知道美国政府不可能特殊照顾自己,但是又想要实现阶层的跃升,那怎么办呢?只有靠自己盯着孩子的教育。而事实上很多华人,也确确实实靠子女读书读出来翻了身。你会发现知识分子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尤其是那些来自小地方留在一线城市的,在每一个方面都和华人在美国的新移民相一致,除了教育的回报因为时空的不同而远远不如美国华人新移民家庭这一点之外。所以如果真的还是不死心,想要在教育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那就学习华人,自己上自己教。华人身在异国他乡,所以没有幻想。我劝身在国内的中产们,也早日放弃幻想的好。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大家不要总装不明白,还想占政府的便宜。


3.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法是多生几个孩子。


好了,你心态不能够放平拒绝放下个人的执念,但是又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来教自己的孩子,然后你还奢望着孩子在教育上能够有大的成就,以便将来出人头地父母凭子而贵,那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但几乎是100%会成功的方法,那就是多生几个孩子。


生孩子有几个好处,第一就是你会发现造物者的神奇和基因传递的随机。学霸的孩子可能加减乘除理解起来都有困难,而学渣的孩子可能大杀四方年年第一。如果你只有一个孩子,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你会觉得自己时运不济,你会抱怨老天不公,你会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有的时候辅导孩子功课绝望的时候,你甚至会想这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是多生几个孩子,你就会发现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有的孩子天生是读书的料,有的孩子天生除了读书不行别的什么都能做的很好。于是父母就有可能不再纠结,从而放下心魔,也给孩子的一条生路。


多生孩子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从投资的角度,这个相当于分散风险了。咱们用金融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事情,有人会觉得比较狭隘。但我在前面花了这么多的篇幅,解释说如今教育本身更多就是一个消费过程了,不再是一个投资品。是有些家长非要把子女的教育作为一个投资来希望得到回报,那既然讲回报,就要用金融的理论。与其你砸那么多钱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不如分散投资。可是大家纷纷表示都不愿意生,一个孩子就已经够苦了,再多生几个岂不是更苦。这就对了,你既不愿意承担自己多教孩子的苦,又不愿意承担多生孩子的苦,又想让孩子成为人上人自己成为人上人他爸妈,这怎么可能呢?


多生孩子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兄弟姐妹们可以互相教育,家长不是声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教吗?那很简单,小孩子可以互相学习。同样的钱,你用来给你唯一的孩子拼命上辅导班,还不一定学得出来,但是用来作为第二个孩子甚至第三个孩子的抚养成本,其实往往还绰绰有余。而同样的时间精力,你与其闷在家里逼着孩子做功课,或者与其像有些家庭为了孩子不惜父母有一方辞了工作在家育儿,还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精力来多培养几个孩子。然后他们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别再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不是国家给的,也不是教育部给的。起跑线是你这爹妈给的。给不了别的,就多给几个兄弟姐妹。这也给不了,就算了吧。平平淡淡这一生不好吗?


4.牺牲自己成全家庭和国家的利益,而不是牺牲孩子或要求国家来成全自己的诉求。


其实我想说的主要观点都已经说完了,最后再啰嗦几句。


我知道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庭心里都很委屈,绝大多数这样的家庭,可能做父母的一路走来都不容易,几十年的奋斗换来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想要更进一步却又举步维艰。思前想后,仿佛孩子以及孩子的教育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大家经常说的是:“我家孩子就想上个好大学,这个要求过分吗?”这个要求完全不过分,但是只能靠自己。这就好比有人连清洁的水都喝不上,你现在就能喝着啤酒或是橙汁牛奶,然后你说我就想要个冰箱这样口感好一点,或者我冰箱也不要,我就要给我孩子吃个哈根达斯冰淇淋怎么了?难道这点要求也不可以吗?当然可以的,自己想办法给你孩子们。怎么要么就是靠自己要么就是只能放弃?对了!现实就是这样啊,一个家庭的成功,本来就是要靠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才会不沉迷于阴谋论,而是奋起行动。我总是看到一种中产阶级家庭中流行的论调,指责那些支持教育减负的人,是为权贵阶层代言,是为了减别人的负让自己的孩子更顺。首先所谓的权贵阶层也好,有钱人也好,在教育上玩的不是同一个游戏,这一点我在上一篇文章当中已经反复说到了。其次就算是同一个游戏,不减负有钱人孩子能走得更顺,因为要比起军备竞赛式的教育资源的无限投入,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大的赢家。这也恰恰是我主张减负的原因。现在减负之后,中产阶级相对穷人家孩子的优势不存在了,但是真正有钱有资源的家庭相对于中产阶级的优势也相应削弱了。拜托也不要再质问作者本人家里的孩子减不减负了,当然不减了。还要我说多少遍,减负是指学校教的少不是指家长教的少。如果不减负,有资源的家长的孩子,可以拉开很多距离。但是减了,再厉害的孩子和别人也不容易拉开距离,因为课程太容易没有区分度了。再牛的娃在小学里考的不也就是加减乘除吗?所以非常非反直觉的是,义务教育减负是强化竞争的,只不过把真正的竞争留在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


中产阶级是很难。但是中产阶级不努力为国家做贡献,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所以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家要有这个自觉,擦干眼泪把责任扛起来。感谢时代的红利,你已经是中产阶级了,别上了车就想把车门焊死,留些机会留些资源给真正的穷人吧。为什么事情都指望政府,那干嘛不指望国家直接给你发个20出头、名校毕业的孩子呢?一步到位不好吗?啊不对,应该发两个,一男一女,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中产阶级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就是因为有“为国扛事儿”的觉悟啊。就是要明白,教育部是不可能向中产阶级政策倾斜的,名校毕业的中产阶级父母赶紧擦干眼泪,努力给孩子挣补课钱。你还在那边怪政府不去救你,问题是你这个阶层就是负责断后掩护大家撤离的。中产阶级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有了这个社会自觉,努力不再让自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不会再有受迫害妄想,不容易心态失衡。


与各位父亲母亲共勉。


顺便预告一下,下一篇文章是《中小学入学摇号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我知道很多人关注我是想看育儿心得的。但是所谓势、道、术。我先把大势给大家聊清楚了再来讲育儿之道教育之术。实在着急的,可以先看一篇我的旧文《6年级的小朋友怎样考到了托福114分?》。

蘑菇校区
上海徐汇校区

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899弄飞洲国际大厦19楼G-F座

400-004-6613
上海浦东校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大拇指广场33号L226

400-004-6613